美国女孩讲述的是2003年,移民美国五年的莉莉因罹癌(林嘉欣饰)而带着两个女儿芳仪(方郁婷饰)、芳安(林品彤饰)从洛杉矶回到tw,与分隔两地的丈夫宗辉(庄凯勋饰)团聚。
芳仪长时间在美国生活,所以回到tw之后因为对中文的不熟悉而导致成绩落后,也被同学称为「美国女孩」。他非常渴望回到美国生活,也因此与母亲莉莉产生剧烈的冲突,这份反叛心理也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弥漫着紧张的氛围。
你我他的平凡家庭
虽然是一部看起来非常简单朴素讲述家庭生活的电影,但电影当中充满非常多细腻的冲突细节,而这个部分也让这部电影变得一点都不简单了,随着剧情的推进可以发现每一个冲突他都是不断不断在叠加上去的,这个当中的情感当然也是随之不断地累积在所有主要演员身上。
有点距离的亲人
从一开始他们他们回到这个家里,因为长久跟父亲相隔两地,导致家庭成员之间那种既亲又不亲的感觉,不论是父亲宗辉因为一个人长期在tw生活久了,而产生的独居生活习惯,让母亲莉莉感到不知所措,也让墙上的结婚照显得有些尴尬,又或是在番茄酱蛋炒饭那段也可以感受到,父亲其实并不了解女儿们,甚至因为芳安赌气不吃自己煮的饭儿有些恼羞成怒。
癌与死亡
面对母亲莉莉的癌症,其实家里中的每个人都是不知所措的,但生病的问题却影响了当事人和身边家人的心理与情绪,每个人都握着自己存在在这个家里样子,相互冲撞,他们都想要对方好,却以杂讯的方式表达,模糊一半的真心话。死亡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放不下,因为放不下所以总是在观察他人的需求,并试着给予他能给的,想当然尔也会希望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论是最后吵架的那场戏,或是前面好几段跟孩子的爸的争吵,其实都可以感受到这个母亲也算是用他的方式尽力了。
而在芳仪面对母亲的情况对他所带来的冲突时,很多妈妈视角的答案,都藉由芳宜的朋友思婷讲出来,不论是当芳仪说,母亲确实不能控制自己定却能控制自己生气,而思婷回答他,或许母亲也想回去美国;以及后段两个人在看演讲比赛的讲稿,思婷在芳宜提出希望母亲可以更好时说:
「如果这已经是他的最好了呢?」
这两个由思婷所带来的关键对话,让芳仪与母亲在冥冥之中不再那么冲突,反而体现出两个人是很相像的,直接呼应电影前半段父亲对芳仪说,他和他母亲是一个样的这句话。
爱与恨
从芳仪被老师询问要不要参加演讲那边开始,爱与恨这两种看似不一样的情感,开始慢慢的越走越近,随着每个角色情感的释放,爱与恨的一体两面就越是显化,其实恨并不是跟爱完全不一样的存在,恨只是爱相反的样子,也代表:
「怀恨的人,其实很多时候是想要表现心中还有爱的,只是被太多的情绪调味,而掩盖了爱原本的样子。」
你只想到你自己
当电影爆发最后一场冲突,父亲的暴力,彷佛呼应了芳仪上一秒言上的刺激。
父亲的情绪暴走,也让上一秒的台词有些讽刺,在情绪之前确实不存在理性,反而是目前瞬间冷静下来,而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情绪互换,也更烘托出这份难以被界定是爱或恨的情绪。
爱跟恨之间一下子没有边界,但也没有谁真的想要伤害谁,却因为伤害已经造成而无法真的接近彼此。
在冲突结束后芳仪坐着公车独自闯入了马场,他很兴奋,想立刻为马套上马具,但马并不愿意,芳宜哭着拜托着马。
但在那个当下她也立刻明白,「想将马套上马具的自己」岂不是和父母一样,擅自带他们去美国又不顾他们的感受带他们回tw生活,无能为力的芳仪就和此刻抗拒着套上马具的马一样,所以芳仪决定收手将马拒从马身上撤下,彷佛那就是他给自己最后的一丝自由。
我只希望你不要真的离开
「你想死就死啊!反正你也没有好好活着!」
这句话看似芳仪对母亲最无礼的控诉,但在他们任何一方的心理,其实都不真的如此希望死亡的到来,对芳仪来说,他只能用愤怒控诉母亲所有的悲观。
芳仪身上的叛逆,应该很多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青少年的自己,面对生活的改变,心里一定会有那种不知所措的无力感,也会觉得来到这个环境自己有点格格不入,虽然他以叛逆、愤怒的样子来表现,但这些愤怒背后,其实是个伤心的孩子。
但在那样的年纪,连芳仪自己可能都不是很了解这个难过的情绪,因此大部分时候他只能用愤怒来表现,直到最后他来到马场那场戏,他才真的因为理解这个隐藏在心里那种酸涩的思绪而留下了眼泪。
后记
很喜欢这一连串的冲突到了最后,那种风平浪静的微妙感,一切感觉又再度恢复正常却还是又有那么一点不安定的余韵存在,那样的慢下来的感觉更凸显了最后掏耳朵的情感。
在这段芳仪问妈妈:「记不记得他曾经问过下辈子要做什么动物?」,妈妈说他只记得芳仪的选择,并不记得自己的了,这呼应着他一直以来表现爱的方式,最后妈妈问芳仪:「还是认为这不是他的家吗?」芳仪没有回答,只是期待的看着妹妹回到家,我想对芳仪来说,家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因为家人而完整的所在。
生活电影女孩美国情绪母亲家庭父亲冲突美国女孩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