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屿工作也快半年了,因为工时特长,休假的时间又极少〔我是血汗劳工〕,所以在能放假的日子里,大多是骑着摩托车环岛、沿路街拍,随意看个风景就当作受诅咒的身心灵已经净化,隔日就开始入污秽的工作里继续奋斗。所以,什么兰屿的传统建筑地下屋或是浮潜活动...等等观光客的活动,我压根都没进行过。
可是,就当我下定决心要好好静下心来停靠在路边看着海,觉得时间已经暂停在无际的海天一蓝之际时,突然有个拿着拐杖骑摩托车的大叔跟我搭讪。
大叔问我说是不是来这边玩的?我回:「不是捏,我在这边工作」
「那你是老师吗?」拐杖大叔这么问着。「不是捏,我在储存场工作」我说。
接着,我们身分瞬间对换,他开始不断地称自己作李老师,有时又叫自己黑哥,弄得我满头问号在天上飞舞,想说:「你是真的老师?还是中国选秀节目那种到处都是老师的老师?」
紧接着,他又问我有没有看过地下屋?我诚实地回答说:「没有」
「那你要不要去看地下屋?」Bingo!原来这就是他真正的目的。
在拐杖大叔的强力促销下,我就这样把美景抛在一旁,骑着摩托车跟在李老师a.k.a黑哥后头上路了。
然后,李老师a.k.a黑哥又用同一套,但更奸诈一点的「你是不是跟我预约的客人?」的方式,在路边又捞一个也是在这里工作的餐厅小帮手,以地下屋及强调「他比较便宜」作为诱饵让她跟着我们一起上路。
地下屋一景
兰屿传统的居住型态是半穴居,也就是把屋子建成像一半在洞穴里的型态,而他们当地的人称这样的建筑物为「地下屋」,但以前部编本的教科书却没有提到为什么兰屿的当地人要这样居住。
地下屋一景
李老师a.k.a黑哥的说法是,因为兰屿夏天气候炎热,再加上风力强劲,所以才衍生出这样特殊的居住型态。
我想一想也对。兰屿这边的东北季风大跟台风一样恐怖,半夜风跟窗户打架的力道总是让我难以入眠,更别说搭着风出门还会有种一不小心就会随风飘逝的死亡感不断涌上心头。达悟不建成这样是要怎么过生活!
李老师a.k.a黑哥说地下屋最原始的型态屋顶是用茅草盖的,但是因为年轻人抽菸的人很多,抽一抽就随便乱丢容易失火,所以才改成铁皮。不过我对这样的说法比较存疑,觉得应该只是单纯的建造工材进步,加当时政府有意保存地下屋传统文化,所以才会茅草屋纷纷改成铁皮屋。
地下屋一景
在导览的过程中,李老师a.k.a黑哥出了一个考题,说进入这个地下屋作了三个通道,但是为什么女性规定只能从最右边的这个石子阶梯下去?我回说:「跟月亮有关系吗?」但显然不是这个答案。最后李老师a.k.a黑哥给的答案是因为女生会怀孕,所以只能从右边走,有点类似飞鱼季女生不能碰船这样的概念。
像这样的性别差异传统认知在兰屿还蛮普遍的,比如说达悟的男性负责捕鱼与杀鱼,而女性负责厨房的工作,所以,储存场的同事S曾哀怨地跟我说,他去考了中餐丙级执照,想说回兰屿大显身手,但是却被其他人以男生不能进入厨房为理由反对,所以一身技艺至今仍无用武之地。
房屋墙壁入手上方挂满的是猪的下巴骨。
顺带一提,兰屿的猪是原生种小耳猪,但大多数都已经跟外来猪只混种了,虽然从去年开始复育,但我在路上目前还没有看到纯的小耳猪。
猪下巴上方意外发现的老照片
这间地下屋对比其他间来说挺特别的,格局较大,总共作有四个入口,厨房分为内外各一部(在最左方),此外,还辟有燻飞鱼的地方(下图内部最右侧)。
内部厨房
燻飞鱼的地方
室内一景
室内一景
室内一景
室内一景
地下屋的内部高度大概跟我的身高差不多,约164至168公分左右室内高,而且空间不大,遂引发一个疑问:「一间房子到底住几个人?」而李老师a.k.a黑哥的说法是,房屋的人口是流动的,有时候睡家里,有时候也有可能睡别人家。
前方凉亭是达悟的特有文化之一,分有公有凉亭与私有凉亭,路边的都是公有凉亭,而建在房子附近的,就是私有凉亭了。
很明显的是特地从海边捡回来的石头,达悟族人将石头堆叠,作为建筑排水的一部份。
这次拜访的地下屋是野营部落的地下屋〔兰屿分有六个部落,如果从开元港下船往农会方向来算,分别是椰油、渔人、红头、野营、东清与朗岛〕,朗岛也有地下屋,但野营的地下屋规模比较大,而且村落聚集在环岛公路上。
如果没有跟团,像我跟小帮手一样都是独自一人在路上乱晃的那类型,自己租摩托车骑到野营部落,在路边就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地下屋导览的标示。
工作老师传统厨房建筑大叔室内风景兰屿野营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