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美网

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 正文

由仁慈的独裁者照顾的儿童-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认识儿童自我状态

时间:2023-01-24 09:01:03 257浏览

在护理界看遍各种故事的艾莉丝,觉得身体与心里受的伤别无两样,但在现实社会中处理方式却天差地远

身体不舒服了,会去看医生了解症状并对症下药但心里受伤了,先别说看医生了,很多人连正视自己的情绪状态都不想在接触许多关於创伤议题后,发现很多时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正视自己的情绪或是回忆这个事件,仔细想想也很有道理身体受伤了,都要去评估是什么情况才能后续处理有些伤口放着不管可能会好,也可能会因为当初没有处理,尔后即便癒合了却留下后遗症,在往后的日子影响着生活那心里的伤又何尝不是相同道理。

还记得我上次好书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揭开谘商的神秘面纱今天要撷取书中的内容带大家来认识心理状态中的《儿童自我状态》

成年后的很多行为,都是从童年时期学来的。

多数父母都是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的会将观念及行为传递给下一代,就像他们必然会将自己的基因传给子女一样。所以子女要学会的是,如何因应与避免受到不好的影响。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所构成,包含我们小时候经验过的所有情感。从出生时的几种非常基本情绪,逐渐发展成更细腻及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自身的一部份,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其后当我们碰到不一样的情形与场景时,就会激发我们基本行为模式使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感觉与行动,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

那又何谓自然型与适应型儿童状态?在了解这些之前,先来看一则故事吧

以下是一则关於婴儿时期的寓言「想像在一颗小星球上只有三个人,你和另外两个人。那两个人都比你高一倍以上,你完全仰赖他们,除了食物外还包含情感的需求。他们通常对你不错,你也以爱来回应。但他们有时候会生你的气,让你感到害怕或不快乐。而它们是那样的高、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而不幸的是你无法逃离,因此只能忍受那个状情况,并学习以最好的方式因应。」

将小时候的自己与父母带入上述寓言中,就能看见从呱呱落地起,父母就像个仁慈的独裁者,完全的掌控我们,却又同时照顾及关怀我们,他们显然握有掌控权,而我们也完全仰赖着父母,既然无处逃脱,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在自然型儿童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情绪,类似画家调色盘上的基本颜色,但我们必须因应环境调整这些自然行为,学会调和颜色让自己可以生存下去,同时不牺牲个人的特质。这意味我们必须学习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与我们自己的。」

还记得小时候的你为了什么生气吗? 你用什么方式处理你的愤怒?

处理愤怒的方式肯定有数百种,每个人为了适应童年的特殊情况,产生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与情绪,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自然是极其多元而复杂。

可以简单的从下面这张图表认识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出来的防卫机制用以保护我们避开当时的危险,不管是真实或是想像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成人在呕气、闹别扭、沮丧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像他们这种行为是否恰当,或者是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再次重演孩童时期的行为模式。

看到这边或许会想说,难道我有上述那些行为是错的吗?先别急着下定论,还记得一开始说的我们要做到的只是正视自己的一切就好在书中的心理师苍鹭说「在道德意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对』,心理分析进行的是不带批判的分析。」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所谓的好坏对错都是人们加诸上去的注解

今天就先介绍到这边吧,下次再带大家认识更多的心理状态。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